據了解,這些經卷歷年來一直作為珍貴的古代書法作品來保管,這次通過青島市博物館館藏書畫文物的普查,經專家考證,認定此經卷藏品為敦煌遺書,是在此次文物普查中的重大發(fā)現之一,也是山東省繼省博物館、省圖書館之后又一發(fā)現藏有敦煌遺書的單位,提升了該藏品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。
敦煌遺書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紀的古寫本及印本。分布在我國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館。是研究中古中國、中亞、東亞、南亞相關的歷史學、宗教學、歷史地理學等的重要研究資料。此23件敦煌遺書中,7件為卷軸裝,16件為殘片,大都抄寫于公元6世紀至9世紀,內容多為佛經,經卷的長度在4至8米之間,寬度在25至27厘米之間,字數為3500至8200字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卷有3件,均有“歙許芚父游隴所得”引首鈐印,為許承堯舊藏。亦有許承堯轉讓友人之題記,為流傳有序的珍貴文物。
這3卷經卷分別為大般涅槃盤經卷第二(尾),公元6世紀南北朝寫本,首斷尾全。光贊經(十五卷本)卷一五。公元7至8世紀唐寫本,卷軸裝,626.7×26.1厘米。首全尾全。維摩詰所說經義記。公元8世紀唐寫本,卷軸裝,247.6×27.7厘米。首脫尾脫。有倒乙。有校改。后有許承堯題跋一篇:“唐人行書論疏殘卷?继迫藢懡浶胁輹鴺O少,此沙門傳寫本,非經生所為,最為可貴也。上十二卷,本余所藏。以力不能有,歸之吾友鄭君笏丞。鄭君雅尚沖澹,竺于嗜古。物得其所,與在吾齋何異。割愛題記,鄭君其永寶諸。承堯十一年一月”。下有正方形陽文朱印“許承堯印”。本文獻未為歷代經錄所著錄,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。從內容看,為對《維摩詰所說經》所做的義記。前部分主要參考隋代凈影慧遠的《維摩義記》,文中并提到三階教創(chuàng)始人信行的觀點。后部分為作者自行撰寫。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。
許承堯(1874—1946),曾單名芚,字際唐、芚公、婆娑翰林,安徽徽州府歙縣人。方志學家、詩人、書法家、文物鑒賞家。光緒三十年(1904)中進士,入翰林。辛亥革命后,任安徽全省鐵路督辦等職,后任甘肅省府秘書長、甘涼道尹、蘭州道尹、省政務廳長等職。1924年辭官,同年由京返歙,在家鄉(xiāng)以著述終老,著有《歙縣志》《歙故》等。許承堯生平喜愛收藏古物,在甘肅時,收集唐人寫本藏經較多,以后又陸續(xù)收藏了不少珍貴書帖和繪畫作品。 記者安君吉平